生態雕塑
來源: 發布時間:2019-08-15 瀏覽:
生態雕塑這個詞近幾年出現的頻率多起來了。不過,在雕塑圈內,如何界定生態雕塑,大家并沒有一個相對一致的看法。今年11月,成都藍頂美術館在國內首次推出了一個“生態雕塑”展,展場位于三圣鄉荷塘月色旁的錦江濕地雕塑園,這些參展作品或許可以為人們討論“生態雕塑”提供樣本。
對于雕塑,人們直觀的印象就是硬質材料,通常以石頭、金屬為主,它們比較符合“紀念性”、“永久性”的需要。到現代主義時期,“軟雕塑”出現了,所謂軟雕塑主要是雕塑材料的軟,人們開始用麻、棕、絨、布、棉、紙等軟性的纖維材料做雕塑。
草、花卉也成為雕塑的材料,青年雕塑家文豪的作品是幾輛裝滿泥土的手推車,上面種植有綠色的草皮,題目是《留住記憶》,它似乎想說明,正是這些建設用的手推車,改變了城鄉面貌,拉走了青草地,帶走了記憶。傅中望的作品則是用金屬制成了人體的輪廓,然后用活的花草去填充細節,成為花草搖曳的人形……
生態雕塑強調材料的有機、生態,但并不把材料作為唯一的因素。錦江濕地的生態雕塑是從較為寬泛的意義上去理解“生態”的,除了雕塑材料的生態,還有雕塑形態的生態,雕塑觀念的生態,雕塑題材的生態。
生態雕塑強調和自然環境的高度融合,所以,它吸收了大地藝術的許多因素,在形態上是融入自然、融入大地的。杜彪的作品《時空在生長》,是一些環繞樹干編織出竹籠狀的造型,完全融入到樹林之中,和樹木一起生長。陸云霞的《回憶》,則是由一節節交錯的樹干組成,在地面成扇形排列,最后消失在泥土中,其形態和一般雕塑迥然不同。
生態雕塑和一般雕塑的區別首先也是材料。它要求材料是生態環保的,可再生降解的;有些則是變廢為寶,利用各種廢棄物甚至垃圾作為雕塑。
還有的作品采用的仍是雕塑形態,但它表達的是植物、動物等生態題材;還有的作品則因為具有批判性和鮮明的現實針對性而成為生態雕塑。例如張翔的作品,用尋找來的老磚,砌了一個三米多高的“拆”字,它是對破壞生態行為的抗議,它的觀念性是因為它對生態文明的維護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