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歷史走到現在,自唐代之后,中國再一度把國門向世界開放,這種開放給中國的藝術帶來新生,西方藝術思潮迅速覆蓋全國,給封閉長久的中國藝術界帶來新鮮空氣而振興激活。如果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新潮美術的出現及發展是對西方藝術思潮借鑒和挪用的話,那么進入九十年代開始“是否”已逐漸向著重建本土文化和語境的一種轉移呢?一直受限于西方藝術體制和后殖民文化背景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面臨的關鍵又“是否”重新認識藝術的本民族化?這就是在這種開放背后,同時帶進來的西方文化糟粕方面,以致喪失了國家的文化迷失,喪失自我,導致有眾多的藝術家帶著自卑的心理情緒,崇洋媚外,把自己的靈魂與西方文明放置在一起。如果說二十世紀是科技的世紀的話,二十一世紀將是文化的世紀,對人性的關照或許將成為這個世紀的終極關懷,在人類生存環境中藝術便是對人性關照的一個具體體現。人性的回歸對人本身的認識成為藝術思考的核心,這個核心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已成為人們認識自己與社會的基本出發點。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藝術美化生活的使命被挖掘,陶瓷這個標志著一種新穎形式和現代趣味的特定涵義,開始進入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為人們所認可和歡迎。人們對陶瓷的審美情感,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民族情結,它對于致力于民族藝術研究、實踐將是一個極大的推動。中華民族自古對藝術的品位就有很好的鑒賞標準,它要求藝術不僅反映現實還要表現想象和空間。同時陶瓷作品不僅能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還把哲學和藝術緊密地聯系起來。當然在各民族精神文化中,哲學和藝術具有特殊的地位。哲學是文化的精神基石,而藝術則是文化的精神花朵,東西方文明的顯著差異,首先是體現在哲學與藝術中的兩個范疇中,原理與表現均有深刻的差別。而陶瓷雕塑理論的建構,應當與具體的實踐及現實相對應。對于陶瓷雕塑理論的探討將是一大課題,它關乎著民族文化與深層認識和剖析,關系著高等教育中的深刻認識。
陶瓷是一個極其富有內涵的概念名稱,它既包括“傳統”又包括“現代”,傳統指向的實用為目的陶瓷藝術品,它在時間上幾乎包涵了全部中國陶瓷史?,F代指向本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一種以藝術表現形式為主流的形式,如陶瓷雕塑、建筑陶瓷、工業陶瓷,包括一些觀念及裝置的陶瓷形式。它的目的在理論上講,就是賦予陶瓷材料全新的藝術意義。美國著名現代陶藝家溫·黑格比曾說:“陶瓷,聯系了人、自然、社會三大領域。而以人、自然、社會為背景的許多學科,當然也就和陶瓷有相當的關聯性。”這里的人、自然、社會從多角度來審視無不在空間和環境上均是一種互動和不可或缺的,陶瓷雕塑介入公共環境以怎樣的姿態來參與這種思考,將要成為二十一世紀從事這方面研究的雕塑家思考的新課題。
正文
一. 公共環境中陶瓷材料
公共環境中陶瓷材料的出現是建立在公共意識形式中的延伸,材料越來越多元化及材料自身的因素,美感為出發點的。
陶瓷雕塑悄悄地走進現代藝術殿堂,以它蹣跚的步履而變成一種不可或缺的形式存在著。陶瓷是為數不多的藝術形式在發展中沒有間斷性的文化現象,它的不間斷主要是它本身承載了太深厚的文化內涵,歷史使命感。中華上下五千年,自從有人類以來,他的歷史使命便自然地突出呈現出來了,每一個年代,每一段歷史都與它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脈相聯,它記載了歷史上最閃光的點也記載著歷史上最屈辱的面,背負著歷朝歷代的更替,承擔著歷代文化轉變所帶出的再生與蛻變,并且能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為一個個時代做出的輝煌,起著沉重的奠基與貢獻。
在中國古代,各種材料的出現首先建立在了宗教的意義上,它的建立完全是君主帝皇謀取愚民為目的,而隨著宗教日益強大相應派生出的藝術形式,也就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這種濃烈的色彩日夜維護著他們的皇權霸業,無論在何時,他們的宗教政治利益都會從公共意識中,公共藝術形式中傳遞給了每個人,而這種公共藝術形式恰巧是政治、權利、宗教思想等綜合思想的延伸,因為政治宗教的意識形態是形而上的,藝術形式正好是愚民主義行使形而下的最佳工具,祭祀的,紀念碑似的這些藝術形式是猶如一聲驚雷之后矗在天地間的話,其實這種認識就不太確切了,它是因襲了祭祀政治的,紀念碑似的,園林式的,西方古典挪移式的演變之后而逐漸成熟起來的。越來越獨立的成長壯大了,已演變到今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來研究為止。
陶瓷的發展,在歷史長河中就已經形成了它自身的樸素的、博大的、備具文化現象的藝術形式,比較熟悉的如秦兵馬俑、漢俑、九龍壁等藝術形式,這些形式的出現沒有一項不是和祭祀、政治、紀念碑與園林式功用扯上關系。在這一點上古人們要比現代人做得更早,很可能他們能夠忘卻的東西很少或者說沒有,他們的作風幾乎就接近這種令人向往的簡潔樸素;而現代藝術家,在他們能夠看見事物的真實之前,被迫要去揭開時代的風尚借以遮住這種真實的面紗。同樣羈絆于桎梏之中并為自己的本能所污染的,是藝術家們在都市生存邊緣的擁擠社區的浮渣中所發現的那些人,他們以他們的原始野蠻的生命力激發藝術家的創作。
環境藝術較之其他門類的藝術,它有著很綜合的一面,從土木方面它有力學,建筑學為依據,綜合美學原理,共同構建了環境。從美學方面,它擴大了藝術領域的空間關系,引伸了藝術空間意義,為藝術擺脫架上,室內沉悶的藝術形式感做出積極的應用;從雕塑方面,為更多的雕塑家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證明了眾多雕塑家存在的價值,提供了更多雕塑家對雕塑思維模式與回答,建立起了眾多藝術形態向共同建設的橋梁。不難看出,公共環境藝術走至今日已是一門非常綜合立體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其中最突出的是材料的美感日益突顯而出,如今人們對材料的感知及其對材料渴望開發,以及人們對各種材料的認同感都鼓舞了從事公共環境藝術創造者們。以前對環境藝術中材料的認識和采用主要來自石頭,銅,而現在對不銹鋼、鐵、陶等各種現成品材料都極盡開發利用。尤其現在人們對陶的認知,不僅僅局限在了日用功能上,而且對人們生存帶來的環保意識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加上對陶這種材料的可塑角度來審視,無疑開闊了雕塑家開拓材料空間更為廣闊的天地。
二.陶瓷材料在公共環境的發展
目前的公共環境中相應的陶瓷材料只是出現,但運用還不是很廣泛,具有一定的陌生程度,可研究的空間也就更大更寬泛,它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1.時代下特征
以陶瓷材料介入公共環境藝術并不是今天雕塑家們拓展材料應用的結果。早在我國清代,以陶的形式進入公共環境領域中的就有九龍壁的形式存在,這種形式比較典型地體現了封建時期皇權霸業的統治需求,一方面滿足了統治者們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高于精神的實體存在形式統一他們的精神,合二為一的存在于精神與物質結合體現,九龍壁的出現也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紀念碑與園林式的早期雛形,它在考慮了精神統治之后,它的形式存在要與整體的環境,建筑情況互相諧調,也許這就是中國比較早的環境意識,再者就是這種材料的特殊性了,九龍壁是琉璃陶的工藝制作而成的,由如前所說,中國的制陶史是史前文明的延續。在中國燒造陶瓷幾千年的經驗積累,這種積累首先是工藝手段上的,實踐經驗告訴了先民眾多的知識,因此這種材料的藝術形式在那個時代產生并不突然或奇特。在近現代法國藝術家米羅運用了同一種手法在巴黎創作了以陶瓷作為材料而非常近似九龍壁的藝術形式,米羅對這種材料的運用和九龍壁有沒有必然的聯系,其實這個不重要,只不過這種形式足夠讓現代的藝術家值得去思考和參考的。然而,時至今日,由于這種材料被認識的程度,所帶來的是大都利用這種材料的神秘性和不可預知性而派生出的商業行為。
2.伴隨社會發展而發展
毋庸質疑,各種材料的藝術行為都在為商業行為帶來更多的商機,這二者在現在社會已是不可分割的兄弟關系?;仡櫸辶甏?,環境藝術純粹是徹底的紀念碑模式,材料間置換的程度也極其淡泊?,F在社會中,這兩者的關系不僅微妙,而且不可分割,藝術和商業變得模糊起來,成功的藝術家往往也是攝取商業利益最佳受益者。這時,從商業行為看,藝術依附看商業為人們構建更多美的藝術品,從藝術行為看,沒有商業的切入和支持,眾多的創作將無法得以實現。于是,這對孿生的兄弟在現當代社會里扮演著一唱一和的二人轉角色,二者之間不可分割,誰離開了誰都將殘缺不齊。如果是純粹的商業介入,一切為商業的利益為終極目的的話,這些藝術將會時而地偏離軌跡,游離而出,這樣又將勢必喚起一部分藝術家的關懷和憂慮,通過這些藝術家的吶喊和撥亂反正,便也喚醒了政府對此事的干涉,因為政府的涉入,藝術行為便重新得到了振興。所以象“99南風古灶的千年之燒”便由此脫穎而出。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千年之燒并不象夜空劃過的流星瞬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恰恰相反,由此而帶出的藝術行為各地象雨后春筍一般,逐漸得到關懷和培育。千年之燒的行為如果說是觸動了這一行為延續的爆發點,還不如說在這散兵游勇,零散狀態中集結了一批有良知的藝術家的一次集體創作活動,然后把這種創作結果移至室外,最后作為景點加以保留,保護。由于陶瓷這種媒介可以廣及到民族情節和民族聲譽,先民們創造出的這種文化現象遠涉重洋在他國,他鄉均倍受重視,視中國先民所創造的璀璨文化為驕傲,對一方神土頂禮膜拜,正由于這種自信和崛起趕上中國文化全面坍塌的時候,完成可他們各自的歷史使命。在日本韓國到美國,重視陶瓷的程度和由這種材料完成的藝術形式令我們驚訝。然而,把陶瓷離開工作臺,移至公共環境中他們的精神與革命性也是很徹底的。
三.陶瓷雕塑與公共環境
1.陶瓷雕塑調和了工藝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陶瓷雕塑介入環境藝術是建立在現代環境科學研究基礎上,建立在陶瓷這種特殊的工藝制作上的一門設計學科。公共環境中的陶瓷雕塑是以人的主觀意識為出發點,建立在自然環境美之外,并結合了自然環境美,為人對美的精神要求所引導,進行著的藝術創造活動。這種藝術創造活動涵蓋了特定工藝流程,燒制、彩繪與各種燒成手段及異質同構,借助其他材料的美感,通過視覺及其他綜合感受,造成一種身臨其境,人與材料共融的藝術空間。這種藝術創造強調創作者懂得環境,了解環境,強調空間氛圍的藝術感受,強調人與材料的親和力,重視實體,尊重創作開始與環境建構一氣呵成。公共環境中的陶瓷雕塑還建立在客觀物質基礎上,以現存建筑學、力學、美學為原理,指導著創造理想生存空間為原創造力,進一步創造環境應與多種材料結合為前提條件,創造更佳的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科學地建設,潛心地研究。公共環境中陶瓷雕塑本著以原有或再有或將有自然環境為出發點,結合現有的科技手段與藝術創造活動來協調自然環境、人為環境、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互動著這三者關系,使其達到三位一體的最佳狀態。公共環境中的陶瓷雕塑設計所具有的現實意義,不僅包括了空間實體形態的安置營造,具備了其他雕塑形式的共性,還具備了人與材料之間的親和關系,反樸歸真的材料情結,并且更重視人在時間狀態下的行為調節。
進入現代社會,信息加速發展,東西方文化互相移植,互相媾和,國際上多元形式趨于大同,和諧的藝術模式在這個大同時代并沒有國界之分。盡管陶藝這一“中國”現象經過繁榮、衰退、再繁榮的苦難歷程走到今日,經過痛苦磨合,經過東西方文化互相交媾后,產生出了現代陶藝的新面貌,至于這個中國“古老”的新生兒健康狀況如何,一方面我們積極努力去研究,開拓,一方面盡全部營養去培養使其成長。
公共環境中的陶瓷雕塑涵蓋了幾乎所有傳統意義上的工藝過程,不可省略的復雜工藝過程中又必須滲透到其他雕塑形式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它的意義由此變為雙重意義,于是在這個領域中,它的設計意義自然變得比較綜合,這是其一。其二,它還面臨著建筑自然環境的空間存在形式以陶瓷為媒介,綜合立體地思考著多個環節所帶來的嚴峻考驗。由此可以得出,公共環境中的陶瓷雕塑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給廣義的環境藝術設計提出更好的思考命題,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又給陶瓷這種古老而又生機的材料帶來更為廣闊的天地。
2.陶瓷雕塑的人文環境
如果說雕塑形式在環境里關懷著人性,關懷著現代社會人的思考的話,那么,介入陶瓷這種材料與雕塑形式則更多地從人文角度出發,更多的是通過陶瓷這種媒體傳達出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關懷。首先,陶瓷這種材料承載了很深厚的歷史使命,從中傳遞出了強烈的人文精神,在這種精神背后有很深厚的文化積淀層相互輝映著,折射出材料與環境的審美意義。由于陶瓷材料的這種即古老又新生的特殊品質,具備了人性中最具樸實,最具人生情懷的特殊品質外,還具備著支撐中國五千年璀璨文明歷史,傳承了璀璨的中國文化。從材料的本身品質來講,中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陶瓷材料由于地域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品質也不一樣,南、北、東、西的地理結構不同,自然也就豐富了材料的多元性,除了材料本身具備多元的品質以外,賦予了更多更廣的人文品質,這種人文品質隨著歷史不斷演變而演變。因為時代的變遷,陶瓷擔負起了各個時代文化變遷的主流,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是不能回避和省略的。除去材料的多元性以外,中國文化現象,美學理念與陶瓷的結合更加突出了這一材料的寬泛性,從造型到裝飾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突出的人們品格。因為這種材料的悠久性,永恒性,對這種材料的開發利用,通過幾千年的努力,發明創造出無數多的裝飾方法,對各種顏料方面的研究也同樣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探索,從造型方面來說不但變化無窮,而且和裝飾方面一樣均形成了明顯的時代風格。人最容易也最愿意親近的水、土、火是陶瓷中的靈魂,陶瓷有了這幾元素,也就變得更有靈性。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水、土以與人的息息相關是不可分割的,她們與人類的生存相互依戀著,互動著。從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逐漸演變為精神需求,因而藝術對材料的拓展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這個領域中來。大量的生活需求品與陶瓷材料的藝術品共生共存著,這就讓這種材料共性更多地讓人所,與更容易理解。由于陶瓷本身具備樸素的親和系數和火對此產生不安定因素,因此各種各樣的變化與材料本身的多樣性來講,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均有不同的態度。